半导体封装领域:BCB加速替代PSPI
特性参数 | BCB | PI | PSPI |
介电常数 | 2.65-2.8 | 3-4 | 4-5 |
热膨胀 系数 | 20-30 ppm/℃ | 30-60 ppm/℃ | 40-70 ppm/℃ |
粗糙度 | nm | μm | μm |
溶解性 | 易溶 | 几乎不溶 | 高沸点溶剂 |
加工难度 | 160 ℃ 1 min | m.p.>300 ℃ | 200 ℃ 10 min |
附加值 | 76% | 较低 | 较低 |
.jpg)
高频高速领域:BCB的 “性能-工艺” 双赢
从介电性能看,光引聚合BCB在1-20GHz下的Dk为2.50-2.65,Df为0.0007,与PTFE相当,远超聚苯醚(PPO,Df=0.001-0.007)、双马来酰胺(BMI,Df=0.0015-0.003)等材料。更重要的是,它弥补了PTFE的致命缺陷:PTFE热膨胀系数大、粘接性差,加工工艺复杂,而光引聚合BCB的热膨胀系数低、粘接性优异,且可通过光控反应灵活调整分子结构,与BMI、PPO等树脂共聚,进一步优化综合性能。
在产业化层面,光引聚合技术使BCB完美规避了传统碳氢树脂(如聚丁二烯体系)的弊端。聚丁二烯体系在制备中易流胶、耐老化性差,而光引聚合BCB的分子链结构更稳定,加工过程中几乎无流胶现象,且抗腐蚀性强,使用寿命延长3倍以上。同时,光引聚合的高反应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,使BCB基覆铜板的生产成本较PTFE方案相差甚远,成为高频覆铜板厂商的性价比之选。
高频高速覆铜板用树脂 | Dk (10GHz) | Df (10GHz) | |
聚四氟乙烯PTFE | 2.1 | 0.0004 | |
聚苯醚树脂PPO | 2.45~2.5 | 0.001~0.007 | |
双马来酰胺BMI | 3.0~3.2 | 0.0015~0.003 | |
碳氢树脂PCH | 聚丁二烯体系[1] | 2.64 | 0.0026 |
苯并环丁烯BCB[2] | 2.35~2.60 | 0.0004~0.0007 | |
目前,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布局:美国Rogers公司在高端碳氢树脂产品中引入BCB成分,而国内厂商也在5G基站用覆铜板中试点应用,反馈显示其信号传输效率显著提升,发热现象明显减少。从材料性能和产业化来看,如果成本进一步降低,BCB将会是高频高速覆铜板树脂共聚的主流选择,也有极大可能成为碳氢树脂的主体树脂之一。
市场破局:光引聚合BCB光刻胶的国产机遇
Part.1
稀缺量产能力:作为国内首家吨级量产企业,打破国外产能垄断。
Part.2
成本优势: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50%,盈利空间大,代理利润高。
Part.3
服务响应:响应速度远超国外垄断企业,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调整配方。
Part.4
政策红利:国产替代政策支持,加速进入头部半导体与高频高速供应链。
目前光引聚合产品已通过国内头部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两年认证,2025年计划正式投产,2026年计划突破被制裁的高端芯片制造商,抢占替代市场,2027年计划覆盖国内80%份额,并进军中国台湾、韩国、越南等东南亚市场,实现全球化渗透。某券商电子行业分析师测算:"在半导体封装光刻胶领域,若BCB替代30%的PSPI市场,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~3亿美金;在高频覆铜板领域,若替代20%的碳氢树脂,市场规模将突破8亿元。"
结语
|光引聚合技术引领材料革命
光引聚合BCB光刻胶的崛起,不仅是单一材料的技术突破,更标志着半导体与高频通信材料进入 “精准调控” 时代。其凭借介电性能、工艺适配性与成本优势,正在重塑半导体封装与覆铜板市场格局。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与全球化布局推进,光引聚合BCB光刻胶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抓手,为高端制造升级提供核心材料支撑。
如果你也关注半导体材料的突破、国产替代的机遇,欢迎加入我们的行业交流群(或添加小编微信PYL_613进群)与500+半导体从业者共话未来!
